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、衣食无忧,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,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,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。”2024年,呼和浩特市残联系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,砥砺奋进、勇毅前行,用情投入工作实践,用力履行工作职责,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,推动首府残疾人事业走在全区前列,重点工作跑入全国第一梯队。特此推出【2024年呼和浩特市旗县区残疾人工作巡礼】专题报道,展示旗县区残联推动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托克托县
一、康复训练室及“科技助残”无障碍家改展示厅。
打造170㎡的康复训练室,配备专业康复师,负责残疾人的评估与康复工作,旨在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、认知或感官功能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。
“科技助残”无障碍家改展示厅是一个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空间,旨在向广大残疾人家庭展示和推广智能家居产品及创新技术。配备电动窗帘、刀具保险箱、无障碍微波炉、滑动式插座、升降洗菜池、升降餐桌、无障碍橱柜等无障碍家居设备,同时由语音系统控制内部的智能家居。“科技助残”无障碍家改展示厅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缩影,使残疾人在科技的助力下,融入社会的方向更清晰,渠道更宽广。
二、文创室和图书阅览室。
托县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文化建设工作,重视发掘残疾人文化创作潜力,积极促进残健文化学习交流,助力托县文化繁荣发展。打造了一个面积达125㎡的温馨空间,内设家具书柜、圆柱书架、半圆孤书架,藏书8000册,涵盖文学、艺术、历史等多个领域,满足不同兴趣的需求。配备了休闲沙发、阅读书桌、书法桌、休闲阅读座椅等基础设施,室内配套无障碍设施,提高了残疾人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,让无障碍设施的便利性惠及每位残疾人,使他们体会到阅读和创作的乐趣。此外,配置文创展柜作为非遗文化交流的平台,为书法、绘画、面塑、剪纸、布贴画等传统艺术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。可以举办小规模文创艺术展、培训和职业技能比赛,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生活,促进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。
三、“美丽工坊”。
打造了集布贴画、剪纸和针织工艺品制作为一体的“美丽工坊”项目建设,不断创新残疾妇女就业服务模式,大力培育民族非遗技艺手工制作技能人才,安置和带动近100名残疾妇女就近就便或居家就业增收,着力打造残疾妇女培训就业品牌,特指定呼和浩特市易德人才职业培训学校成为“美丽工坊”实训机构,促进残疾人妇女就业和增收。
目前,托县美丽工坊项目占地约500㎡,分工作区、展示区、材料储存区等功能区。通过机构免费培训各种手工技能及直播带货等专业,现已成功安置19名残疾人妇女灵活就业,每人月收入达到1000-2000元。
县残联积极拓展线上、线下产品销售渠道,扩大“美丽工坊”品牌影响。利用互联网网购平台,开设“美丽工坊”产品售卖专区。协调文化和旅游部门在星级酒店、符合条件的旅游景点设立“美丽工坊”产品售卖专区。利用“三八”妇女节、全国助残日、残疾人展能节及相关博览会、展销会等,集中展示销售“美丽工坊”产品。
四、智能化无障碍卫生间。
投资15.5万元对4个卫生间进行了智能化无障碍改造。智能化无障碍卫生间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,结合了现代科技与人性化设计,旨在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便捷、舒适和安全的如厕环境。智能化无障碍卫生间设计遵循“以人为本”的原则,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,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设施配置,确保办事群众、残疾人都能安全、便捷地使用。无障碍卫生间注重隐私保护,设置独立的隔间,且地面采用防滑材料、洗手台容膝设计高度适中,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尊重。智能马桶作为核心设备之一,具备自动感应、清洗、烘干等多种功能。为了帮助残疾人更安全地使用卫生间,现配置相关辅助设施,例如马桶两侧安装扶手,便于残疾人借力起身或保持平衡。
五、托县残疾人文化艺术中心。
位于残联综合服务中心一楼,总投资13万元,使用面积60㎡,配备文化管理员、文化指导员各一名,配备中央空调、音响、LED大屏、电子琴、唢呐、扬琴、二胡、笛子、手拉风琴、小提琴、长号等民族乐器,开展男女生美声、通俗独唱、二人台传统排练演唱,晋剧、京剧表演,同时学习交流各种乐器演奏,可进行独舞和20人以内集体舞蹈,开展残疾人艺术成果展示、表演、艺术创作,传统文化传承,开展残健融合文化示范建设。
六、成人托养机构休闲活动室。
活动室专为托养人员开设,在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,增进身心健康的同时,还提供了一个放松和娱乐的空间。整体设计紧扣“温馨”主题,使用色彩柔和的家具和环保材料,着力打造舒适的活动环境。不定期举办社交活动,如棋牌活动、手工艺、音乐或绘画等,有效地丰富了残疾人的业余生活。